各省去年GDP增速排行榜:山西成绩最差

据统计数据,除了吉林外,全国30省份公布了2014年GDP增速。其中,西藏以12%的增速排名全国第一,勉强完成预期目标,其余省份GDP实际增速则全部低于预期目标。不过,去年多数省份经济增速都高于全国7.去年有19个省份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广东、江苏两省甚至跨入“6万亿元俱乐部”。不过,也有青海、海南、江苏、辽宁和山西在内的5个省去年四季度出现了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的挑战。

检查咨询微信:DNA262728

截至昨日,除了广东、吉林、海南外,28省份交出的“成绩单”中,有27个省份的GDP实际增速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仅西藏的实际增速与去年的预期目标持平。其中,距完成既定增速目标差额超过0.5%的就有18个省份。煤炭大省山西省距离完成目标相差最大,设定目标为9%左右,仅完成4.9%。

26个省份下调增长目标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随着各地两会相继召开,各地均传递出“淡化GDP,转向有质量的增长”的一致信号。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公布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除西藏保持12%的GDP增长目标不变、上海取消具体目标外,其余26个省份均下调今年经济增长目标。

各省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将工作重点更多放在调结构和促改革上。各省都将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国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改革、资源价格改革是提及最多的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定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时,除了西藏仍保持12%预期目标不变,其余26省份均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去年还曾见逆势上调经济增长目标的情况,今年则几乎全线都在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究其原因,甘肃省省长刘伟平一语中的:新常态的趋势性、稳增长的必要性、调结构的紧迫性。

当前的宏观大背景是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中高速增长是最明显特征。从数据来看,去年各省经济均呈现放缓势头。

据统计数据,除了吉林外,全国30省份公布了2014年GDP增速。其中,西藏以12%的增速排名全国第一,勉强完成预期目标,其余省份GDP实际增速则全部低于预期目标。吉林去年经济预期目标为8%,前三季度实际增速仅有6.5%,完成目标的可能性也不大。

“今年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稳增长难度加大,各省确定发展目标更加务实,基本各省GDP目标都接近(逾半略低于)去年经济实际增速。”一位分析人士说。

不过,去年多数省份经济增速都高于全国7.4%的增速水平,其中西藏、贵州、重庆、天津、新疆等5省仍保持双位数的增长。另外,各省经济体量已远非昔比,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非常不易。去年有19个省份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广东、江苏两省甚至跨入“6万亿元俱乐部”。

实际上2013年省份gdp排名,从各省披露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地方在设定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时都在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空间和余地,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

一些地方开始尝试优化或取消GDP目标。上海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未提及具体GDP目标,其强调“经济平稳增长,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贵州省也取消了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目标。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应该设定适应新常态的增速指标,一方面是要有信心实现,另一方面是引导全社会把深化改革、提高增长质量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各省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也均强调深入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其中,国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源价格改革是提及最多的领域。

而去年经济增速垫底的省份也都喊出“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口号。河北称,今年将坚定不移调整经济结构,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而山西则将“加快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放在今年重点工作的第一位。

另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尽管大部分省份都未能完成去年年初的预期增长目标,但在下半年稳增长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大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统计发现,共有西藏、重庆、贵州、福建、新疆等19个省份的增速比前三季度有所回升,有天津、山东、四川等5个省份持平,只有5个省份的增速仍然呈现放缓态势。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分析指出,在去年下半年稳增长政策加码的大背景下,一系列基建大项目的审批和上马的步伐加快,再加上降准和降息的影响,年末各省份回稳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也有青海、海南、江苏、辽宁和山西在内的5个省去年四季度出现了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的挑战。尤其是2014年以来在整体经济下行的时候,能源与原材料滞销,能源重化省份所受的冲击不小。其中,去年四个季度辽宁GDP累计增速分别为7.4%、7.2%、6.2%和5.8%,呈现出逐季放缓的势头。

辽宁省省长李希在27日辽宁两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打造辽宁经济升级版,解决辽宁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问题,让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协同配合,共同发力,激发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不得不提交的是,过去30年,得益于改革开放,地处开放前沿“南大门”的广东迅速崛起,至1988年起占据全国经济总量第一宝座至今。2001年,广东最先迈过地区生产总值1万亿元门槛,山东、江苏、浙江先后加入“万亿俱乐部”。而从2001年至2008年,榜单前三强是广东、山东、江苏。到了2009年,江苏跻身第二,与“老大”广东的距离越来越小。

而在彭澎看来,作为“领头羊”的广东还是要在转型升级中走好自己的路。“既要看到追兵,也要选准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广东的转型升级还是要寻找到自己的新增长点,转变自己的发展模式。”

广东省一位官员说,广东进入经济新常态比全国要早,早在2012年广东经济增速就进入到个位数的阶段,2015年广东仍然面临稳增长的压力,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做好平衡十分重要。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虽然面临的压力与困难越来越多,但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计划将2015年GDP增速目标降至7%左右,为十一年来最低目标,因政策制定者们试图应对经济成长放缓、创造就业,推进改革以使经济更多地由市场力量来驱动。实际上,中国GDP增长目标将于3月份的人大会议上由李克强宣布,党内高层已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赞成该目标。同时,该目标基本与市场预期相符。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经济要完成既定的目标底气何在呢?答案或许来自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P近日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国内外学者纷纷探讨中国奇迹之谜,找出这样那样的因素,用以解释中国奇迹。如果用更为概括的方式,那么可以说,中国经济奇迹来自改革开放创造的包容性发展。

诚然,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若按照世界银行有关标准2013年省份gdp排名,还有2亿左右贫困人口,所以还不能说做到了社会全体成员均等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但总体而言,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功,的确是包容性发展的结果。

蔡�P认为,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人力资源丰富也是我国最大的优势。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就是着眼于解放劳动力,从而极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从“以粮为纲”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离土不离乡”到进城务工经商,及至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正是依靠这种人民群众全面参与改革开放的模式,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根据定量分析,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29%提高到2013年的78%。3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84%可以归结于这种参与或包容水平的提高,包括劳动力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资源重新配置、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的高储蓄率以及劳动力丰富延缓资本报酬递减等。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如何通过改革获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红利,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故事”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例如,在选择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时,只有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破除抑制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因此,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更具分享性的收入增长,既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改革的重点。

此外,人力资源仍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对潜在的改革红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关领域推进改革,可以获得显著的制度红利。如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改革、渐进提高退休年龄的改革以及生育政策逐步调整等。这些改革如能及时或以适当的节奏推进,在2030年之前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个百分点,在2030年之后则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7个百分点。

仅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目前已有1.7亿农民工稳定地在城镇就业和居住,还有约1亿农民工在本乡镇从事非农就业。他们一旦获得城镇户口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就不会因经济波动而周期性返乡,也不会因家庭原因而退出城镇劳动力市场,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将更加充分。这种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城镇化将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而充分且稳定的就业、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均等享受的社会保障,将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需求结构更加平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也表示,我国的改革开放始自学习,并在学习中前行。我国政府早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并且形成了传统。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到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再到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专题学习制度,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组织的定期干部培训,经济理论知识都是重要学习内容。因此,在我国领导干部队伍中,不少人具有较高的经济理论素养或接受过系统经济学训练,是经济管理的行家里手。

高培勇特别强调,我国政府的经济决策并非少数官员说了算,而是在从最高决策层到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下作出的。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抓手,涉及重要经济发展议题的会议文件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都会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牵头组成文件起草组,起草组成员往往包括中央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重要智库、企业界等各方面的负责人和专家。

作为一个已成惯例的决策程序,每年提交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在正式定稿之前,召集各方面代表座谈,征求意见。遇有重大经济形势变化或涉及重大经济决策时,中央都会召集经济领域等方面的专家座谈。我国还建立了经常性的信息报送制度,无论肩负智库功能的国家研究机构,还是高等院校,甚或企业的研究团队,都可随时通过《要报》《专报》《情况反映》等渠道向决策层和管理层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相关政策咨询。这些富有实效的广泛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避免经济决策失误。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op.d1.net.cn/bang/29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