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杂志

近几年,整个报业都十分重视摄影报道,但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很多报纸的摄影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仍不能说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问题出在何处?摄影报道和文字报道最大共同点,都必须报道新闻,这一点要求摄影记者在思想上和职业素质上,必须确立首先是记者、然后才是摄影记者的观念。因为一个优秀的经济新闻摄影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

验血检查微信:DNA662222

近几年,整个报业都十分重视摄影报道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但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很多报纸的摄影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仍不能说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问题出在何处?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加以探讨。

报道的是不是新闻解决经济新闻照片不够理想的问题,关键要解决经济摄影报道是否是新闻。

当前,经济新闻照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照片的新闻性不明显;二是照片对新闻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挖掘得不够,或者说照片未能使新闻本身的价值全面而深刻地体现出来。

摄影报道和文字报道最大共同点,都必须报道新闻,这一点要求摄影记者在思想上和职业素质上,必须确立首先是记者、然后才是摄影记者的观念。

首先,报纸是新闻纸,摄影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毫无疑问首先必须是新闻,这是编辑组织和选用新闻照片最根本的标准。传递信息是新闻报道最根本的目的之一,也是其存在的合法性所在。倘若失去这一点,包括经济摄影报道在内的一切新闻报道都将不成其为报道。因此,摄影记者对稿件的“第一追求”必须是新闻,它对形象语言的追求必须建立在对事件中视觉元素的新闻判断和选择上。

另外,要看照片是否具有形象价值。从报纸所刊登的一些照片看,有的照片缺乏形象冲击力或根本没有形象价值。明明这条新闻用文字报道就可以了,但作者非要用无力的照片去报道,结果只能是画蛇添足。这就说明,记者对这条新闻用什么样的形式报道没有把握。

从以上两方面讲,要想做一名优秀摄影记者,除了有较全面的专业技术外,最主要的是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对所报道的领域(事件)有较深刻的理解乃至研究,摄影记者不能仅是“按快门”和“做暗房”的高级技工。

事件性、大主题和以人为切入点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而且也被摄影记者所公认的中外优秀摄影报道,都是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从我们认为“最难”的经济摄影报道情况来看,也是这样。

比如,《工人日报》记者于文国等人拍摄的照片《一位农民工的八年讨薪路》,看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去年底,“清欠风暴”席卷全国。在充斥大量成果和问题数字的文字报道中,这组摄影报道颇为特别,这里有的是形象而不是概念,有的是故事而不是说教。它从一位农民工讨薪过程入手,抓取风雪归路、无座乘车、到包工头家“白吃”等细节,把这一经济问题的社会性揭示得淋漓尽致,令人甚为震撼:这组摄影报道通过被报道者八年讨薪今又无果的诸多细节画面,具体可感地告诉读者和社会,虽然“清欠已取得重大成果”,但欠薪问题仍很严重,清欠工作实在是任重道远。

上述例子,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1.是事件新闻。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当下的新闻报道,包括经济摄影报道,都明显呈现出一种严重忽视事件新闻的倾向,动辄以“宏大主题”为由,采编大量空洞无物的所谓“述评式报道”,在这里,“必须传递信息”的新闻立身之本已被丢掉。而这一点对几乎以瞬间为全部报道形态的摄影报道而言,就更是致命的。但上述摄影报道则不同,它告诉我们“一个事件”、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其文字说明只要把这个画面上的事件(故事)说清楚就足以吸引读者了。在这里,事件(故事)本身就是新闻,而不需要更多故事之外的“背景文字”来“补充”和“升华”新闻——在我们看来,这是优秀摄影报道的基本特质。

2.主题比较重大。这意味着这些摄影记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研究和把握,绝非图解政策或就事论事。正因如此,这些经济摄影报道,就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一个事件或故事,它更告诉我们这些事件或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更大更深刻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是新闻,而且是有大价值的新闻。

3.以人为切入点。经济摄影报道离不开人,那些政策法规、改革措施、生产过程、经营方式等经济活动,说到底最终都要影响到人的生存和生命状态。因此,一幅优秀的经济新闻照片,最终表现形态也应该落实到“人”上来。倘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人总比机器更亲切,而那些身处事件(故事)最前沿的人的表现、感受,无疑更直观、更容易感人。如果报道者的“抓拍”十分准确、细腻,那么,“这一个”经济摄影报道就极有可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就真是“记录历史”了。

做奔跑且思考型记者

搞好经济摄影报道,难度确实很大。因为一个优秀的经济新闻摄影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为此,起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新闻摄影专业技术必须有较高水准;二是对自己所报道的专业领域的问题、方向等专业内容必须有比较全面而且深刻的了解、研究和把握。而对后一点,应该承认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不仅不少摄影记者实践上不大过关,即便是认识上也存在不少偏差。

我们必须对这样一个趋势或客观要求有极为充分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新闻报道者,他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的思考者,他的劳动成果——新闻报道必须具有某种社会针对性,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做不到、想不到这一点的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报道者。关于这一点,无论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都概莫能外。因此,笔者建议,那些十分敬业但绝大多数时间奔跑于新闻现场的摄影记者,在继续奔跑的同时,争取多抽些时间,回到书房、案头,更多、更深入地研究些问题,尤其多研究些自己报道领域的前沿问题—奔跑的记者令人尊敬,奔跑而且思考并深刻思考的摄影记者更令人尊敬。毕竟,虽然报道新闻不少时候需要体力劳动,但总体上说,新闻报道者还应该是脑力劳动者。他需要思考、需要思想,他要为报道的社会影响(价值)而殚精竭虑,那种仅仅以为“把事实跑回来”就可以了事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在这一点上,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同样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当然,这里还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对于搞好摄影报道同样负有很大责任、而又大多是文字记者出身的图片编辑或版面编辑而言,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对摄影报道自身规律的认识,也都是搞好摄影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是《工人日报》总编辑)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op.d1.net.cn/pinpai/6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