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怎样抓住有“价值”的瞬间

对摄影记者而言,“留下历史的瞬间容易,要让瞬间成为历史却很难!”面对新闻事件,摄影记者必须迅速调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于瞬间作出正确的选择。新闻摄影如何抓住有“价值”的瞬间?在拍摄前,摄影记者应当做到胸中有丘壑,观察、判断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内涵与形态,把正在进行的新闻事实最具意义的瞬间记录下来。

验血加微信:DNA662222

对摄影记者而言,“留下历史的瞬间容易,要让瞬间成为历史却很难!”面对新闻事件,摄影记者必须迅速调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于瞬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正确与否,正是个人素质的集中体现。

在疫情期间,摄影记者用图片记录了疫情期间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以及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的真情流露,新闻摄影的魅力被充分彰显。这些记录带给我们震撼与感动,也成为我们日后审视与思考的珍贵素材。

新闻摄影如何抓住有“价值”的瞬间?一起来欣赏学习一下吧。

01

胸中有丘壑——明确报道主题

在拍摄前,摄影记者应当做到胸中有丘壑,观察、判断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内涵与形态,把正在进行的新闻事实最具意义的瞬间记录下来。这个瞬间应该是能够真实、明确地反映出新闻事实的中心内容,能够揭示出事实价值和意义。

这座城,有爱有温暖

图为2月12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跳舞。

程少文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15 第2版

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2月16日,在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的南方医院转运病人。

董天健 黄锦辉 摄影报道

刊于《人民日报》2020.2.17 第2版

短暂的相聚

2月11日,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一对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夫妻隔着玻璃,匆匆见上一面,通过电话互道珍重。丈夫王生坤是徐州市公安局开发区交警大队民警,在疫情查控点连续工作了十几天。妻子王淑文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的护士,从收治第一例患者起,和全科医护人员都没回过家。夫妻俩工作单位相距很近,但十几天没有见过面,这次短暂相聚后他们将继续投入各自战场。

郭鹏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14 第4版

一起点亮希望

图为2月18日晚,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高三学生黄玉婷正在坚持学习。医生护士都关注着这个励志女孩,“她带给我们这里的病友非常多的正能量!”

陈卓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20 第2版

出院时刻 特殊的道别

近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两名患者治愈出院,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图为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唐杰(左)、王斌(右)用军礼向患者道别。

范显海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21 第2版

火神山医院“家病房”

在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一病区有一种“家病房”。“家病房”的护理包括温情照料、精准护理、健康教育和特色呵护四方面。图为3月4日,一对老年夫妇十分牵挂患病入院的子女,护士们帮他们传递亲情信息。

人民日报记者 李舸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8 第2版

保电煤通行

随着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京杭运河山东台儿庄段水上运输逐渐繁忙起来,台儿庄船闸、复线船闸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简化工作程序,优先保障电煤船舶过闸通行。图为3月2日晚,满载电煤的船舶正在通过台儿庄船闸。

高启民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4 第12版

民企忙复工 就业不放松

连日来,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科学有序推进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带动和巩固村民就业,助力脱贫增收。图为近日,在沂源县鲁村镇一家塑编企业,工人在生产线上劳作。

赵东山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5 第1版

感谢有你

从3月17日到20日,共有1.2万名支援湖北医务人员有序、安全、顺利撤离。图为3月18日,武汉市江汉区汉兴街红梅里福兴城的两名居民站在窗前,亮出“天使战疫 感恩在心”的字样,感谢援助湖北的医疗队队员。

李长林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21 第4版

02

润物细无声——抓住细节的力量

所谓细节,就是组成事物的细微片段。细节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将粗略变为详尽,将表面变为本质,将理性变为直观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将疏远变为亲近。细节具有的渗透力,恰如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幅新闻摄影作品,如果有了令人难忘的细节,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将新闻事实阐释得更加生动具体、通俗易懂。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图为奋战在一线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医生,脱下防护服时全身已湿透。

童萱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3 第6版

“临时妈妈”

近日,广东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住进一个“特殊”的家庭。一家6口有5人相继确诊新冠肺炎,剩下两岁半的孩子无人照顾。该院28位护士当起“临时妈妈”,寸步不离地负责孩子衣食起居,每天测量体温,并记录有没有拉肚子等信息。图为2月3日晚,一位“临时妈妈”哄孩子入睡。

张梓望 李秀婷 黄锦辉 摄影报道

刊于《人民日报》2020.2.7 第2版

护目镜

图为医护人员倒出护目镜里凝结的积水。

杜昱葆 摄(新华社发)

刊于《人民日报》2020.2.15 第4版

细节,还是细节

2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负责各个病区的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全部正点到岗。医护人员在进入重症病房前的操作流程严格有序,十分规范,并且格外强调细节,不能有半点疏漏。图为工作人员在认真检查医护人员的口罩佩戴情况。

人民日报记者 李舸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29 第2版

战疫一线“她力量”

图为2月18日,轮班休息的护士李菁与分离25天的孩子紧紧拥抱在一起。1月23日,作为首批医护人员进入河北沧州市人民医院新冠肺炎病房抢救病人后,这是李菁第一次回家。

傅新春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7 第7版

线上竹编课堂

图为3月19日,贵州赤水市一家竹编作坊,牟小燕通过网络向学员直播竹编技艺。

王长育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20 第6版

03

保持“临战”状态——做好随时按下快门的准备

摄影记者还应具备敏锐的思维及应变能力。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而突发性新闻又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所以要求摄影记者应能做到及时地掌握信息,快速迅速地反应,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应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做好随时按下快门的准备。

等你凯旋

2月2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医疗队120人奔赴武汉开展救治工作。图为南川区医疗队队员在出发前与家人告别。

蒋云龙 汪新 摄影报道

刊于《人民日报》2020.2.3 第4版

治愈出院

29日上午10时许,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首批16名新冠肺炎康复人员在专人护送下沿患者通道走出大门。图为当日,医务人员正在为治愈出院的人员洗消。

王皓宇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1 第4版

雷神山医院的15分钟婚礼

2月28日17时左右,一场特殊的婚礼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办公区举办。在医务人员的见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移植监护室25岁的于景海护士和消化科24岁的周玲亿护士,举办了他们仅用了15分钟的、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图为新郎为新娘戴上婚戒。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2 第4版

志愿服务 温暖的力量

2月9日,山东沂南县,志愿者和工人在搬运准备驰援武汉的爱心蔬菜。

杜昱葆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14 第10版

风雪中战“疫”

2月15日夜晚,风雪中,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公安民警在疫情防控一线值守,为人民群众当好健康安全守护人。

左学长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18 第6版

承载满满的希望

图为2月24日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道惠民苑社区网格员丰枫和同事在药房帮居民买完药,准备赶回社区。当天,他和同事三人取了近100份药品,带去的箱子装不下,丰枫就将其中小份的药串成两串挂在身上。

刘张星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27 第2版

重症院区的默默守护者

今年57岁的保洁员洪年梅,负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东病区的环境清洁和垃圾清运工作。每次上班,她也要穿戴全套的防护装备。

人民日报记者 李舸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1 第2版

奋力向前的身影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场上,很多普通人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保障武汉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他们奋力向前的身影,传递着希望,彰显了担当。图为近日,武汉一名环卫工人转运定点医院的医疗废弃物。

环球时报记者 崔萌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12 第2版

谢谢,最美逆行者!

祝福,英雄的城市!

图为3月17日,甘肃省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离开位于武汉东西湖的驻地,驻地工作人员深情相送。

人民日报记者 李舸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18 第2版

04

提前做好策划——把握重要节点

新闻往往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尤其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大新闻事件来说,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个重要的节点,对节点准确的把握,有助于全面、深入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进程和结果。对于重大节庆、重要纪念日或主题日,也可根据重要日期提前策划、构思。

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

2月2日,武汉首座用于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专科医院——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解放军支援湖北医疗队。图为正式交付后的武汉火神山医院。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3 第1版

28人出“舱”了!

图为11日,武昌方舱医院首批患者出院。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12 第2版

军队增派的1200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

图为17日上午,军队增派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又一批1200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至此,军队增派的2600名医护人员已全部投入支援。

范显海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18 第2版

我们回家了

图为近日,一名刚下飞机的小姑娘跟地服人员打招呼。当晚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从新加坡和日本大阪飞来的两架民航飞机在武汉天河机场降落,370名湖北籍旅客回家了。

魏铼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2.19 第2版

上ECMO与时间赛跑

3月3日,江苏医疗队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为一名7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实施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手术。这是该医疗队在武汉的首例ECMO手术。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6 第2版

复工生产忙

图为3月11日,位于北京通州区的一家市属国企的工人正在焊接特种储气罐。

人民日报记者 贺勇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13 第7版

武汉汉口火车站全面消毒

图为3月20日,蓝天救援队队员齐聚武汉汉口火车站,对这座关闭了58天的火车站开展消毒工作。21日,该站迎来武汉今年首趟返岗复工专列。

环球时报记者 崔萌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0.3.22 第2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op.d1.net.cn/pinpai/64556/